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全球客家串流計畫」,自104年啟動以來,致力引導青年參與全球客家事務與社會實踐,鼓勵跨域學習,並透過完善的輔導機制培育青年。至114年為止,計畫共帶領46組客家青年夥伴,共同參與客家傳統精神與文化符號的創新轉型,讓當代客家文化獲得重新定位與嶄新發聲,累計參與人次更高達近20,000人。
從培訓到國際交流—打造文化行動的堅實基礎
今年度計畫以「創新驅動・客藝共鳴」為主題,自七月起展開,首階段聚焦於培訓及輔導,開設「客家青年大使交流計畫輔導課程」,邀請設計思考專家、歷屆串流者與東南亞客家研究學者,帶領學員們修正提案並深入探索文化議題。課程不僅協助青年完善計畫內容,也讓他們理解文化行動與公共參與的關聯。八組青年於八月底前往新加坡進行實地交流與田野調查,將創意構想化為為具體行動,並與當地客家社群展開深度交流。

本年度全球客家串流計畫以「創新驅動・客藝共鳴」作為主題-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此外,今年辦理了兩場以「青年跨域實踐」為題的公開講座,特邀知名Podcast《敏迪選讀》創辦人敏迪,以及跨域主持人黃沐妍,分享如何以持續努力與積極行動,實踐人生目標;同時邀請歷屆串流者宋家瑜及張棉棉,與本年度串流青年交流計畫歷程與寶貴經驗。
八組串流者創新實踐—多元展現客家文化新貌
串流者們從公開徵件、輔導工作坊到新加坡現地田調及交流,最後回到臺灣進行成果調整與創作。成果展現場匯聚八組串流團隊不同領域的精彩成果:
馮揚瑜以即可拍底片攝影、攝影集及社群分享,搭建跨地域視覺對話公共場域。
謝愷娟透過飲食記憶訪談,結合家廚共煮、語言諺語與影像紀錄,以味覺書寫移民文化的溫度與記憶。
彭羽如與吳宥希深耕客家表演藝術,主軸為客家戲劇面具體驗,藉由青年視角詮釋經典傳統。
王家瑋、高珮慈在「獅語新聲」中結合客家文化場域與數位互動,讓遷徙記憶與語言用法成為創作素材。
影像創作者梅耀慈與程詳芸以女性視角記錄客庄變遷,展開城市記憶與族群歷史對話。
藝術評論者張碩尹回望「半客家第三代」的身分處境,透過家庭訪談與跨國交流,探索語言與記憶斷裂下的再連結。
劇場創作者鍾婕安於「姆指客・轉庄記」中,將養護中心長輩生命碎片轉化為劇場語彙,重組記憶,開啟高齡者身體敘事的藝術行動。
謝思柔以「畫語新聲」結合繪畫與聲音採集,延伸至語言友善醫療場域的觀察,勾勒文化與生活的細膩紋理。

本年度(2025)全球客家串流計畫-成果展展至11月20中午12時止-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回饋與展望—青年點燃客家文化星火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暨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吳文德表示:「今年是全球客家串流計畫10週年,我們首度開啟客家青年大使交流的模式,匯集熱愛客家文化的優秀青年,投入國內外客家領域,希望透過實地交流產生的文化的碰撞,帶來開創性視角。從本次成果中,看到青年將客家精神轉譯為嶄新語言,不僅是文化再現,更是世代間的深度對話與連結。未來十年,計畫將持續支持青年在不同城市與文化間發聲,讓客家故事在全球持續流動。」
串流者吳宥希則表示:「我和羽如自小扎根傳統戲曲,計畫鼓勵青年以當代客家角度詮釋傳統文化,與我們理念相契合,因此報名參加。希望更多有志青年能親臨成果展現場,互動交流,激發更多投入全球客家串流的熱情。」

入選青年參與8月3日培訓工作坊,由具備公共參與、全球客家文化研究與藝術策展等不同專-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成果展資訊—邀請共襄盛舉,展望2026年新篇章
2025年全球客家串流計畫成果展於臺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1樓藝文沙龍展出(週一休館),展期至114年11月20日(四)12:00止。現場以「串流足跡」、「政策源流」、「未來展望」、「串流成果」四大主題分區,完整展現十年來客家青年的串流軌跡與豐碩成果。誠摯邀請各界蒞臨參觀,共同見證客家文化的創新與延續,也敬請持續關注2026年全球客家串流計畫新動向。
(記者:陳品綸/台北報導)
爆料專線號碼:02-2996-8268
投訴爆料信箱:
真相新聞網址:https://www.truthnews.com.tw
Facebook粉絲專頁 | IG專頁 | Line官方帳號